•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小黑鬼佐二
首页 > 教师资格证 > 教师资格证面试诗歌真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014兔兔

已采纳

【导读】《题西林壁》是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是教师资格面试中语文科目常考资料,教师资格面试答辩大多会围绕设计思路、教学实施和教师结构化等题目发问。小学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答辩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非常重要,面试中会有两个方面的考察,分别是试讲和答辩,答辩在试讲之后进行,对于试讲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影响,所以想要面试取得比较好的分数,答辩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提前把考官可能问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组织好作答思路,保证遇到此类问题能够很好的作答,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一起来看看吧。

1.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

【参考答案】

指导朗读这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为什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到曾学过的《画杨桃》一课?

【参考答案】

《画杨桃》是此阶段学生学过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我”因为所处角度的不同,画出的杨桃的样子也不同,这一内容和《题西林壁》中,作者角度变化,看到庐山的景象是不同的是有想通之处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会较难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所以我通过学过的《画杨桃》,引导学生理解本诗中蕴涵的道理,由难到易,由已知得未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前后融合、前后贯通,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设置的?

【参考答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同时,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学生的思维逐渐有条理,求知欲望逐渐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较好的提高,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简单介绍一下苏轼写作本诗写作背景?

【参考答案】

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5.什么是“题壁诗”?

【参考答案】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学科答辩:《题西林壁》,就说到这里了,以上的这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好好准备,把教师资格证面试要点提前了解,提前做好必要准备,保证考试成功!

203 评论

甜蜜到腻

【 #教师资格证# 导语】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陆续发布中, 在考后整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2019上半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及答案【网友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考题回顾【多版本】   1、木兰诗   2.沁园春雪   3.散步   4.陋室铭   5.天净沙秋思   6.《春》仿写比喻句   7.望月   8.范进中举   9.最后一课   10.《陋室铭》   11.石壕吏   12.水调歌头   13.杜甫望岳   14.河中石兽   15.我微笑着走近你   16.我的叔叔于勒   17.行路难   18.苏州园林   19.少年正是读书时   二、考题解析【例如:《行路难》】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板书标题)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3.教师解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三)深入研读   1.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三)小结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3.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四)作业   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回想下刚才所讲授的课文,说说你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实现的。   【参考答案】   对于《行路难》这一课,我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设置为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了解李白生平和作品风格。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会多次引导大家诵读本首诗歌。《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诗人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安排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便能够从中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三分诗七分读”,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囿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你认为这首诗中你最想和学生分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2.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脍炙人口的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去实现理想的佳句,意思是: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破”“挂”二字极富气势,传神地表达了作者不因一时之失意而气馁,而是极为乐观,对自己的仕途理想充满信心。   以上几点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希望能够和学生分享,也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陶冶和启发。

344 评论

竹林轻舞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小学语文《静夜思》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激情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月亮)出示一组月亮图,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看看诗人李白会说什么?【板书: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扫清字词障碍“霜”“故”,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三)深入研读

齐读第一句。

1.翻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确: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2.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将月光比喻成地上的白霜;冷清。【板书:月光、白霜、冷清】

3.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李白在做什么呢?齐读第二句,尝试翻译。

明确:我不禁抬起头来望着明月,然后低头思念家乡。

4.诗人为什么思念家乡?

明确:孤身在外,孤独。【板书:孤独】

5.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拓展想象,思考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他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明确:思念家乡的家人、朋友、食物、美景。【板书:思念家乡】

师小结:诗人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也在照耀着家乡和亲人,久久难以入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帮帮诗人,帮他给他的家人写一封信。评选出一个写得最好的,给大家分享。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课堂。

布置作业: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另外搜集其他有关月亮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谈谈你在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优点?

【参考答案】

板书是教学设计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加里宁说“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现代教学媒体的大量涌现不仅没有使板书退出教学课堂的舞台,反而更加彰显出板书的不可替代性。也更加丰富了板书的显现形式。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我的板书体现了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的特点。这种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提炼关键字词的能力。另外,我的板书设计突出重难点,将本节课所学重点知识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知识结构,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简单说说这首诗歌的内容。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时在特定环境中刹那间产生的错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蒙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

149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师资格证诗歌的资料

    建议您多背一背古诗,然后看小学课本中出现古诗比较多的师

    飞翔飞飞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教师资格证笔试题创编诗歌

    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对动物十分感兴趣,大部分幼儿对一些动物的特征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特征。学习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稚

    S~夏末微凉 3人参与回答 2024-06-11
  •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诗歌真题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来源于网络】小学语文《静夜思》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激情导入:有

    深夜地黄昏 6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教师资格证面试古诗类真题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来源于网络】小学语文《静夜思》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激情导入:有

    ilovefoood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0
  • 教师资格证面试古诗真题

    2020下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9日下午】【来源于网络】小学语文《静夜思》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激情导入:有

    l波波刘 4人参与回答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