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7

南宫style
首页 > 自考本科 > 自考小学数学研究简答题汇总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许你一世安好

已采纳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著作是( ) A.《周髀算经》 B.《孙子算经》 C.《九章算术》 D.《几何原本》 2.目前许多国家都允许并鼓励小学哪个年级的学生使用计算器( ) A.低年级 B.中年级 C.低、中年级 D.中、高年级 3.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 ) A.《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B.《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C.《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 D.《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4.熟练地掌握表内乘除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是整数教学中哪一个循环圈的教学重点( ) A.20以内的数 B.100以内的数 C.10000以内的数 D.多位数 5.强调“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布鲁纳 B.皮亚杰 C.奥苏贝尔 D.杜威 6.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 ) A.能动的主体 B.被动的主体 C.能动的客体 D.被动的客体 7.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依靠的中介环节是( ) A.观察 B.操作 C.表象 D.想象 8.录像是一种( ) A.光学教学媒体 B.音响教学媒体 C.声像教学媒体 D.综合性教学媒体 9.新授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型是( ) A.探究研讨课 B.讲练课 C.自学辅导课 D.引导发现课 10.教学评价的数量化原则主张评价应尽可能( ) A.定量 B.定性 C.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11.从产生根源上,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B.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C.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D.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12.11~15岁的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 A.感觉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把数学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依据是( ) A.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阶段 B.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 C.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向 D.数学思维品质 14.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应是( ) A.教育学知识 B.教育心理学知识 C.教学论知识 D.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15.用一根拉紧了的线绳来表示“直线”,这种概念的表示法是( ) A.规定外延的方式 B.发生式定义 C.原始概念描述法 D.属差式定义 16.质数与合数这两个概念从外延上看是( ) A.并列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对立关系 17.能够考查学生对概念理解、巩固和简单应用的题型是( ) A.匹配题 B.是非题 C.序列题 D.填空题 18.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的几何教学内容增加了( ) A.平行线 B.圆柱 C.圆锥 D.扇形 19.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操作实验法 20.视线能完全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这是几岁孩子观察图形时的特点( )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数学学科的特点是( ) A.抽象性 B.逻辑性 C.发展性 D.思想性 E.应用的广泛性 22.对小学生初步的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 ) A.正确的四则计算能力 B.辩证思维能力 C.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D.初步的空间观念 E.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广义的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教学挂图 C.教学软件 D.教学指导书 E.练习册 24.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材应兼顾( ) A.当今与未来 B.“幼小”与“小中”的衔接 C.必要与可能 D.统一与灵活 E.发展与提高 25.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应遵循的原则有( ) A.暴露认知建构过程的原则 B.信息交流多向性原则 C.信息反馈调控的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E.知情交融的原则 26.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包括( ) A.弄清问题 B.寻求解法 C.进行解题 D.巩固练习 E.回顾评价 27.按其使用功能可把直观手段分为( ) A.教具 B.学具 C.实物直观 D.模象直观 E.语言直观 28.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 A.导向功能 B.反馈功能 C.选择功能 D.激励功能 E.改进功能 29.小学生解析应用题的方法有( ) A.分析法与综合法 B.假设法 C.类比法 D.转化法 E.代数方法 30.根据数学思维活动的总体规律可把数学思维分为( ) A.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形象思维 D.直觉思维 E.集中思维 31.属于数学书面语言的有( ) A.数学符号 B.扩大 C.缩小 D.图式 E.倍 32.数学思维品质主要包括( ) A.思维的深刻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敏捷性 D.思维的批判性 E.思维的独创性 33.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具有( ) A.始动作用 B.定向作用 C.加工作用 D.维持作用 E.调节作用 34.学生理解应用题题意的途径有( ) A.演示 B.模拟 C.图示 D.图解 E.复述题意 35.小学生对几何图形进行操作实验的方式主要有( ) A.划分 B.剪拼 C.折叠 D.画图 E.测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数学学习 37.演示法 38.形象思维 39.数学灵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小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特点是什么? 41.简述探究研讨课的基本结构。 42.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43.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以“9+5”的教学为例说明数学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45.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老师:“什么是质数?” 学生:“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请你诊断学生的错误所在及错误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 全国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41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C 2.D 3.C 4.B 5.C 6.A 7.C 8.C 9.B 10.C 11.A 12.D 13.D 14.D 15.C 16.D 17.D 18.D 19.B 2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21.ABE 22.ACDE 23.ABCDE 24.ABCD 25.ABCE 26.ABCE 27.AB 28.ABDE 29.ABDE 30.ACD 31.AC 32.ABCDE 33.ABDE 34.ABCDE 35.ABCDE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6.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37.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的实物、教具等,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38.形象思维是依托于对形象材料的意会,从而对事物作出有关理解的思维。 39.数学灵感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关系的一种突发性的领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1)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较易。 (2)实现数学思考方法的迁移较难。 (3)易受狭隘的思维定势的干扰。 41.(1)明确教学任务,准备操作材料。 (2)探究。 (3)研讨。 (4)得出结论。 (5)阅读课本。 (6)巩固练习。 42.(1)认知结构。 (2)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3)抽象概括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 43.(1)职业道德素质; (2)文化科学素质; (3)业务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45.(1)感知比较粗略。 (2)情感比较脆弱。 (3)注意不够稳定。 (4)思维定势干扰。 (5)短时记忆较弱。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46.(1)错误所在及原因: 质数的定义应为: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与它自身外,再没有其它的正约数了,这样的自然数叫做质数。 学生回答的错误在于: ①没有指明质数是大于1的自然数; ②没有说出正约数只能有1和其本身。 对于质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理解,表达不严密。 (2)补救措施: 应帮助学生理解或澄清概念,可利用讲解、提问、练习等方式。

325 评论

太极武者NO1

2018年的最后一天,如果总结一个年度关键词,大概是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脑子糊涂,总感觉24小时都是糊里糊涂,头脑不清,浑浑噩噩睡眠严重不足的状态。 一团浆糊,一动脑筋就头痛啊。 脑子越用越灵活。工作心不在焉,生活懒惰安逸,不是玩电脑就是玩手机,一点不想事的日积月累结果就是脑袋严重僵化,稍微要想点事情都感觉转不动,甚至感觉头痛,真是不行啊。 如何抵抗脑筋僵化?学习数学吧,从最基本的数学开始。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数学 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根据百度百科, 数学 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通过数学学习,不只是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够培养和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数学吧,看看计算能力退化到何种程度了,看看还能进行多大难度的计算,看看是不是还能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小学数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 根据标准,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含每个年级)也可以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几个部分。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并且,每一册的内容是否都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的内容,每册书本最后的总复习都有给出。另外,每册课本的「整理与复习」有整理出内容要点。 第一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可以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几个部分。目标是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一年级上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6节。「生活中的数」经历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 数 及数的表示,学会数数,能认、读、写简单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认识数的大小,理解符号 <,=,> 的含义,学会个位数的大小的比较。「比较」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大小、多少、高矮、长短、重轻的比较判断。「加与减(一)」认识 加号 和 减号 ,认识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知道 得数 概念;通过数数的方式学习一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最多两步,和不超过10),通过手算等数数的方式练习口算和心算,会做简单的加法表、减法表。然后学习分类。「位置与顺序」学习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和顺序,能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加与减(二)」认识数的个位和十位,通过数数的方法认识计数器,学习两位数(20以内)的加减运算和比较;通过加法表减法表的观察记忆演变加强计算能力。「认识钟表」是量方面的内容,要能认识钟表,知道24时记时法,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一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6节。「加与减(一)」继续学习两位数(20以内)的加减运算,学会通过 拆分两位数(拆10) 进行减法从而降低难度的计算方法,制作两位数的减法表帮助锻炼口算和心算能力,能熟练地 口算 20以内的加减法。「生活中的数」认识百位数,通过数数的方式掌握100以内的数字,学会百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加与减(二)」认识加法算式、 加数、和 ,认识减法算式、 被减数、减数、差 ;学习两位数(10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用 竖式计算 (加法竖式和减法竖式)。「加与减(三)」学习两位数(10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 进位 和 借位 ,会使用进位和借位进行竖式计算,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 二年级上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7节。「加与减」通过两位数(100以内)的加减计算对一年级关于数的认识和运算的温故知新,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购物」是学习常见的量,在现实情境中,认识 元、角、分 ,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数一数与乘法」是通过加法学习乘法,认识 乘法算式 ,理解 乘数、乘号、积 的含义。「2~5的乘法口诀」和「6~9的乘法口诀」两节内容学习乘法口诀,会做乘法表,帮助学习乘法计算能力。「分一分与除法」通过分一分的方式学习 除法 ,认识 除法算式 ,理解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的含义 。「除法」是到目前为止数与代数的综合学习,包括乘法、除法及数的大小的比较等的综合运用。 二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4节。「除法」包含对前面知识的温故知新,认识并掌握 除法竖式 ,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认识和理解 余数 。「生活中的大数」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千位数和万位数,并能进行估计,认识 算盘 ,认识理解掌握 数位顺序表 ,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加与减」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学会 验算 。「时、分、秒」也是常见的量的内容,认识 时、分、秒 ,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缺,内容补充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4节。「除法」和「乘法」包含对前面知识的温故知新及拓展加深。「除法」会两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乘法」会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口算简单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千克、克、吨」是常见的量的内容,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 克、千克、吨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分数」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 分数 ,认识 分子、分数线、分母 ;能读、写和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可以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几个部分。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一年级上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认识图形」小节,从生活中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一年级下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2节。「观察物体」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有趣的图形」要求能辨认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等简单图形;学会简单的拼图。 二年级上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2节。「图形的变化」是认识图形拓展变化,会画、折、剪简单的图形。「测量」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 米 、 厘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二年级下册关于图形的内容有3节。「方向与位置」是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学习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测量」认识长度单位 分米 、 毫米、千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认识图形」结合生活情境认识 角 ,了解 直角、锐角和钝角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的特征(主要是边和角的特征)。 三年级上册缺,内容补充为: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 周长公式 。; 三年级下册关于图形的内容有两节。「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概念,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方格纸对图形进行平移。「面积」结合实例认识 面积 (概念),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 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步认识统计与概率,能进行数据的简单分析。 一年级上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分类」小节,可以归纳为「统计」最初步的认识,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二年级下册有一节「调查与记录」,是「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三年级下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数据的整理和表示」小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可以分为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几个部分。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能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四年级上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5节。「认识更大的数」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理解符号 ≈ ( 约等号 ,读作约等于)的含义,理解 近似数 (对应 精确数 ),掌握 四舍五入 法;认识 自然数 。「乘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认识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运算律」认识 中括号 ,理解中括号和小括号的运算优先级;能进行简单的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除法」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掌握 商不变的规律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 常见的数量关系 :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的负数」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 负数、正数 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认识编码,了解身份证、银行卡的编码方式;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3节。「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理解 小数 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认识小数点后的 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了解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小数乘法」通过移位的方式学会小数的乘法,学会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乘法,能进行简单的小数乘运算。「认识方程」在具体情境中能 用字母表示数 ;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 等量关系 ,并能用字母表示;掌握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 的概念,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 x +2=5,2 x - x =3),了解方程的作用;了解 等式的性质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五年级上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3节。「小数除法」通过单位的换算学会小数的除法,能进行简单的小数除运算;认识 循环小数 。「倍数与因数」掌握 倍数、因素、奇数、偶数、质数、合数 的概念;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分数的意义」认识 分数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 分数单位 、 真分数、假分数 的概念;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 约分、最简分数、通分 的概念,学会约分和通分计算。了解 公倍数 和 最小公倍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 公因数 和 最大公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五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4节。「分数加减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运算。「分数乘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乘运算(正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掌握 倒数 的概念。「分数除法」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除运算(分数除以正数)。「用方程解决问题」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学习用方程解决经典的 相遇问题 。 六年级上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4节。「分数混合运算」能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以及含分数的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及解方程。「百分数」结合具体情境,理解 百分数 的意义,认识 百分号、百分比、百分率 ;能进行简单的百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比的认识」在实际情境中理解 比 的含义,掌握比的概念,识记 前项、后项、比值 的概念,学会比的化简。「百分数的应用」能解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关于「数与代数」内容有2节。「比例」认识 比例 (相等的式子),理解 内项、外项 的概念;理解掌握 比例尺 的概念;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正比例与反比例」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掌握 正比例、反比例 的概念;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可以分为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几个部分。 四年级上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2节。「线与角」结合实例了解 线段、射线和直线 ;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 距离 ;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 相交 与 垂直 、平移与 平行 关系;了解直线的旋转与角关系,知道 平角 与 周角 ,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用 量角器 量指定角的度数,能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方向与位置」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能在 方格 纸上用 数对 (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四年级下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2节。「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认识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认识 平行四边形 、 梯形 。「观察物体」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五年级上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3节。「轴对称和平移」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多边形的面积」学会用 割补法、数格法 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认识底和高,探索并掌握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组合分割的方式求面积,知道面积单位: 平方千米、公顷 。 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3节。「长方体(一)」过观察、操作,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 (包含长、宽、高、棱、定点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及表面积,探索并掌握 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和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长方体(二)」认识长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确定位置」能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其位置。 六年级上册关于「图形与几何」内容有2节。「圆」通过观察、操作,认识 圆 ,掌握 圆心、半径r、直径d 等概念及其关系,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理解 圆周率π ,掌握 圆的周长公式 ;知道 扇形 ,探索并掌握 圆的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观察物体」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通过观察物体掌握一种测量方法。 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2节。「圆柱与圆锥」通过观察、操作,认识 圆柱 和 圆锥 ,认识圆柱的展开图;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以及 圆锥的体积 的计算方法(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图形的运动」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可以分为简单数据统计过程、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两个部分内容。 四年级上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性」小节,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四年级下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小节,认识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理解 平均数 的概念,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五年级上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性」小节,进一步认识可能性概率。 五年级下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小节,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并能用它们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再次认识 平均数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六年级上册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数据处理」小节,认识 扇形统计图 ;能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且有效地表示数据。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 匆匆一览,终归粗浅。 如果做不到深入而细致,开卷有益也是好事一件。 如果能用表格、树、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一定能更好地回答读书得到的收获。 小学数学,简单和基础,却也包含多个分支的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常见不疑的困惑,最简单的知识,常常说不出口;最简单的知识技能和思考方法的应用问题,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大脑还在思考,就是最大的回报吧。

81 评论

Dianayaoyao

分析教材,需要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知识为起点,顺向往后,有如“综合法”,明确“启后”,即理清由此往后有关知识的头绪;另一种是以某一知识为终点,逆向往前,找出与前面有关基础知识的联系。例如:以表内乘法为基础的后继知识——用乘法口诀求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等。学表内乘法之前,需要具备的基础追根究底依次是:同数连加、百以内加法、20以内加法。

209 评论

相关问答

  •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自考简答题汇总

    内审的主要方法;对比/计量/采集数据/时效处理/收集样本.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学习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好处:第一

    xiaotian0001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自考简答题

    课程代码:03330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

    小兔菲宝宝 1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自考简答题汇总

    1、下面的年份中,闰年的年份有( )个。 1994年 1996年 2000年 2003年 2008年 20

    天使宝贝的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自考简答题答案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全国2010年1月自学考试小学数学教学论试题》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

    芳芳Flora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7
  •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自考简答题难吗

    我也是小教自考的,我的大学数学过了。表面上难,其实并不难。重点是线性代数。公式需要你自己记。不能用计算器。你只要看会特定类型的就行了。不要都看完。

    lisalisa喵喵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