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42

财米财米
首页 > 自考本科 > 气功自学考试题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幸福顺延

已采纳

呵呵,先说说你哪里有病痛再说教你怎么配合相应的药方练功吧

292 评论

zoemai0505

饿了,肠子在动

215 评论

2007sunart

您好,我是炫火,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站桩练气沉丹田时,肚子咕咕响,是正常现象,这是肠胃蠕动的响声,就这一点现象,确定不是练偏了!如果没有其余的不适感,可以任其自然、不必理会,但需要提防:过分注重精神、意念一类的气功,这类功法,是容易导致走火入魔、行为怪异、精神异常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如有不懂可以追问我,祝您生活愉快!

114 评论

蜜糖Rose

真气运行法网站有…我就是在修炼…我现在到聚气丹田了

91 评论

逸轩设计

闭上眼睛,平静心情,然后深呼吸三次。开始用8秒钟时间缓缓呼气,在呼气有同时将心中的不愉快也一起呼出去。然后用8秒钟吸气。这时边吸气边放松,想象自己心情平静,宇宙间清爽的能量充满全身。接下来的8秒钟屏住呼吸想象丹田聚气成一个球!初学气功用上面三部可以快速进入状态然后启动速成的一个方法就是三田合一功!练习3个月有很强的气感,能掌握气,就可以练习小周天了三田合一功:“三田”是指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的位置在泥丸宫(俗称脑门,也叫囟门)下一寸和玄关穴(两眉中间)后一寸的交点上,在脑内(按:这里把玄关穴定于两眉之间,与上面传统养生内功所定在两眼之间不同,姑存其异)。中丹田在肚脐后十分之三处(设肚脐与命门穴之间距离为十分,中丹田距脐三分,距命门穴七分),在腹内。下丹田即会阴穴。具体练法如下:1 练功时,意念一想到上丹田,立即转想下丹田。在意念中,三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2 待下丹田有发热、发胀等气感后,就把意念转向中丹田。这时上、中、下三个丹田意想为三个球。中丹田这个球要很小心才能放到上、下两丹田中间,放不稳会滑出去。3 三田真正合一时,就会产生一种异常舒适感,应力求保持这种舒适感,时间愈久愈好。这时要专心注意守住这种感觉。勿使有杂念干扰,甚至不能有“中丹田稳住了”这种杂念。4 做“三田合一”,不必做其他预备功,也无需收功。站桩式、卧式、坐式,以及倾斜时均可做,练太极拳时亦可做。“三田合一”功熟练后,大小周天容易贯通,容易消除疲劳(不论如何疲乏,一般做十五分钟“三田合一”功就能恢复)。因此“三田合一”是一种简单、易行、效佳的功法。每天坚持早晚练习。3个月后练习:基 本 内 容1、练功姿式以平坐式为主,凳椅面上可加软垫,要求凳椅坐面与小腿等高;臀部的 1/2~1/3 坐于凳面,两足平行,足底着地,并与小腿垂直,小腿与大腿垂直,大腿与上身垂直;两膝间距两拳宽,两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两肩松垂,含胸拔背,头顶如悬,下颌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轻闭,两眼内视,耳听呼吸。若惯于盘坐者,盘坐亦可。当修习纯熟后,则站、卧、坐、行皆可。2、呼吸与意念本疗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练功初期,意念只须注意呼气,尽量做到深、长、细、匀,而吸气时则任其自然,勿须任何意念。随着练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须作适当调整。3、收功每次练功结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对摩擦至热,如洗面状摩面部数周,使精神恢复常态后,慢慢起身活动即可。练 功 方 法第一步:呼气注意心窝部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 8~12 次为宜。呼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 1 ~ 10 ,再回头从 1 ~ 10 ,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练功约 3 ? 5 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第二步:意息相随丹田趋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如此每日练功 3 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 10 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第三步:调息凝神守丹田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 3 次,每次 40 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第四步:通督勿忘复勿助接上步,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 ( 尾闾、夹脊、玉枕 ) 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机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 ( 脑中 ) ,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注 意 事 项1 、练本法须在静室内,明暗强度适宜,空气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当风。2 、凡大饥、大饱、大怒、大惊等情志不宁时,不宜勉强练功,须待心情平静后再练。3 、练功时间内应昼避开一切干扰。凡天气剧变、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之时,暂勿练功。若练功中有意外干扰(如突然声响、有人急叫或闯进练功室内等),则不必惊慌,须慢慢放松意念。临时收功后再慢慢起坐应付,待恢复平静后再补练。4 、用本法者平时须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气和,劳逸适度,饮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腻之物。5 、用本法者,尚未通关之前,须戒绝房事,以免影响进程。通关后亦须有所节制,保持精力充沛。

232 评论

Luck丶美人蕉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指出十二经脉的”四根、三结”,即十二经脉以 为“根”、以 三部为“结”。

14.“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 的相应关系,”根结”理论强调经气 的联系。

15.足厥阴经“根”部在 ,“结”部在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 。

17.《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 ,濡筋骨, 也。”

18.《素问·缪刺论篇》说:“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 ,内连五脏, 。”

19.《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 ,头项寻列缺, 。”

20.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应用上,说明病理变化,指导 ,指导 。

(三)判断题

1.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说明了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2.经络理论只对针灸临床有指导作用。( )

3.东汉张仲景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阳经合并为六经。( )

4.马王堆汉墓帛书记载的脉既有相互衔接的联系,也有全身的循环流注。( )

5.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书。( )

6.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

7.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手走头,手三阳经从胸走手,足三阳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从头走足。( )

8.十二经别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阴经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 )

9.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10.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 )

11.手厥阴经“本”部在神门,“标”部在腋内动脉。( )

12.按部位分,血海位于下腹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 )

13.足少阳经的”根,,部在厉兑,“结”部在颡大(钳耳)。( )

14.髓海位于腰部,为肾之腑,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

15.胸部为气海,原气所聚之处,贯膈而行气血。( )

16.经络的生理功能表明,当外邪侵犯机体时,营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的作用。( )

17.经络的病理变化说明,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气则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

18.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管是人体经气运行的通路。( )

19.巅顶头痛与督脉、足厥阴经病变有关。( )

20.“面口合谷收”是根据经络学说、循经取穴的体现。( )

(四)问答题

1.《内经》对经络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

2.论述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哪几方面?

3.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论述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的意义有何异同?

6.论述气街的结构特点。

7.简述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

8.论述经络的生理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B 2.E 3.A 4.D 5.B 6.E 7.A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B 16.A 17.B 18.B 19.B 20.E

(二)B型题1.D 2.B 3.E 4.A 5.B 6.C 7.E 8.B 9.C 10.A 11.D 12.B13.B 14.E 15.A 16.C 17.A 18.E 19.A 20.B.21.E 22.E 23.A 24.B25.B 26.C 27.A 28.A 29.B 30.C 31.B 32.C 33.D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0.C 41.D 42.A 43.C 44.B 45.A 46.C 47.B 48.E49.A 50.E 51.C 52.A 53.B 54.D 55.B 56.D57.A 58.C 59.D 60.A

(三)D型题1.BC 2.AB 3.CD 4.AE 5.CE 6.AD 7.AB 8.BD 9.AC 10.DE 11.BC 12.AC 13.AD 14.DE 15.AC 16.BD 17.DE 18.CD 19.BC 20.BD

(四)X型题

1.ACE 2.ABC 3.A.DE 4.ABC 5.ABC 6.CDE7.AD8.CDE 9.ACE 10.BCE 11.ADE 12.ABDl3.CDE14.ABC 15.CDE16.ABC17.ABC18.ACD19.ADE 20.ADE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人体内外、脏腑、肢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3.与奇经相对,指十二经脉。因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正经。

4.“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从而表明奇经与十二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5.即指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特点是都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则合于本经(合)。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十二经脉之不足,加强表里两经在躯体深部的联系。

6.即指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7.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8.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意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9.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强调经脉从四肢末端到头面胸腹的联系特点。

10.指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分四气街,即胸气街、腹气街、头气街、胫气街。气街说明了头、胸、腹、胫部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和经络在头、胸、腹、胫的分段联系。

11.即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胃为水谷之海。“海”,川归聚之所。经络学中认为十二经脉内流行的气血像大地上的水流一样,如百川归海。四海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12.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素问·离合真邪论》日:“真气者,经气也。”

13.是针灸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它是指用毫针、脉冲电、按压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一种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依据。

(二)填空题

1.府藏 支节

2.之所以成 之所以起

3.1973 帛书中

4.《黄帝八十一难经》 《内经》

5.外感热病 经络学说

6.手足末端 头面部

7.十五络脉 浮络与孙络

8.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9.离、入、出、合 体腔深部的

10颃(面) 角(头)

11.腹气有街 胫气有街

12.血海 水谷之海

13.四肢 头、胸、腹

14.上下部位 两极间

15.大敦 玉英、膻中

16.沟通肢窍 保卫机体

17.营阴阳 利关节者

18.入舍于经脉 散于肠胃

19.腰背委中求 面口合谷收

20.辨证归经 针灸治疗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1 5.× 1 6.× 1 7.× 1 8.× 1 9.√ 20.√

(四)问答题

1.《内经》作为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作,其对经络的论述最为详尽,主要阐述的内容为:其一,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始如还无端的传注系统。其二,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其三,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其四,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其五,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机体组织器官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2.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有时沿一定的径路向远部传导,艾灸时热感也可由施灸部位向远部扩散,气功练功者也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路线流动,故此把这种感应和传导看成是经络循行。

(2)穴位功效的总结。通过长期针灸临床观察,随着对穴位功能作用的掌握,将已知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整理、归类,发现了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从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发现,当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可出现一些病理现象,如压痛、结节、皮疹、色泽变化等异常反应,而且脏腑有病,按体表某部位出现反应点,病痛可随之缓解,由体表病理现象推理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经络学说形成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如《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了古代医家当时已对血脉、筋肉、骨骼和内脏,通过直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5)源于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讨论经络形成时也不能忽视古代哲学思想对经络形成的影响,如春秋战国时代盛行的“天入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对经络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上述5点可以说是经络形成的主要依据。

3.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其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上述是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

4.经络系统有以下主要内容:

(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脉包括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为手三阴。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为手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为足三阴经。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起运行气血的作用。

(2)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

(3)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发出处的腧穴命名。还有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遍布全身。

(4)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或称别道奇行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其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奇经八脉中的任、督脉因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5)十二经筋。经络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经筋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分手足三阴三阳与十二经脉相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反应于体表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皮部居人体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上述是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5.相同点:“根”本意,“结”有“标”意,根与本部位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所出。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不同点:“根”之上有“本”,“结”之上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6.气街的结构特点如下:

其一,纵横交错,以横向为主,呈网络结构。十四经脉按纵向将人体各部有机相联,气街则主要按横向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器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气街网络结构。四街中,头、胸、腹之气街均为横向联系的结构特点,胫之气街虽为纵向结构,究其缘由与胫部不概脏腑,以及胫部与躯干纵向相连有关。

其二,分为四部。气街将人体从上至下分为头、胸、腹、胫四部。说明头、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使各部既有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和自身特有的功能活动,又通过各部所分布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四海、腧穴等将四部连为一体,特别是四海与气街四部相处一致,如脑为髓海位于头部,与头之气街相合。膻中为气海位于胸部,与胸之气街一致。胃为水谷之海位居上腹部,与腹之气街相合。冲脉为血海位于下腹部,又与胫之气街相连。

其三,前后相应连贯。气街结构的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胸之气街与腹之气街。胸之气街将胸膺与背部连贯一起,腹之气街将腹部与背腰部密切相连。由于有了胸、腹之气街的联系途径,气街通道使人体胸腹部与背腰部形成了前后对应的结构关系。针灸学处方配穴中的俞募配穴、前后配穴理论,根据来源于此。古代医家运用阴阳学说创立了针灸临床上“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治疗方法,也是通过胸、腹气街的通道而形成的。

7.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产生经络病候的主要机制是:①经络实证主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如在经络所过之处发生疼痛。②经络虚证主要是由经气虚陷,气血不足所致,如在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③经气衰竭时,经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如“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④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经厥逆而出现厥证,如足阳明经经气变动失常出现“骭厥”。

8.由于经络与全身的组织和器官紧密相连,并通过经络将全身组织和器官联系成一个具有生命活动的整体,故它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起联系整体的作用。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

(2)起运行气血,营养周身的作用。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和经络之气的作用转输运送全身发挥作用。

(3)起防御机体的作用。人体之所以能健康生活,少受外邪侵犯,主要靠将抗御外邪的物质——卫气充养到络脉,使肌腠密致,起保卫肌体、抵抗外邪的作用。

(4)维持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应关系。人体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有一定影响。经络系统在通达内外的基础上,同时与大自然建立了相互适应的关系,如脉搏四时的变化,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又如一日之内十二经气血流注的情况,每经气血有盛衰时辰,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人体之所以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经络的作用。

235 评论

乖乖米飞

吸气~~~~吸气~~~~~~~接着吸气~~~~~~

230 评论

相关问答

  • 气功自学考试

    心理保健师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推出的,证书属于是协会性质的,不具备国家职业资格的效力,工作范围只针对基础性的人群进行保健工作。心理治疗师面对的

    夜未央周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气功自学考试教材

    11.《灵枢·卫气》指出:“胸气有街, ,头气有街, 。” 12.《灵枢·海论》指出:“人有髓海,有 ,有气海,有 。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3.窦汉卿在《

    嘟嘟198887 10人参与回答 2024-06-02
  • 气功自学考试视频

    十二法气功是一种根据古老的中医养生理论开发出来的益气补肾、强身健体的呼吸练习活动,它分为上午班、下午班和夜班3种,每种都要求均衡静态、动态和静心练习进行练习。在

    容妆淡淡 3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气功自学考试资料

    我有电子版的静修密要的,还有麒麟导读等等都是电子版的,我通过QQ给你发过去吧。4756586

    zhouchang1988127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1
  • 气功自学考试题

    呵呵,先说说你哪里有病痛再说教你怎么配合相应的药方练功吧

    april841002 7人参与回答 202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