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约翰尼德斌
首页 > 育婴师 > 育婴师实操分离焦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娃娃哇娃娃呀

已采纳

幼儿园刚开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孩子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脸色一下子变了,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待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当家长踏进教室门时便搂住家长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同时,在幼儿园里,这些孩子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甚至是拒绝进食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入园分离性焦虑”,其实是孩子离开父母时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家长不要因此而焦虑或过于紧张。这种“入园分离性焦虑”外在表现上有很多种情况,每个孩子因为个性特征的差异,其表现也不相同,活泼好动、性格开朗的孩子可能适应会快一些,而内向、敏感的孩子表现则可能会强烈一些,但这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现。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幼儿分离焦虑,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不要看到孩子伤心就跟着抹泪对出现“入园分离性焦虑”的孩子,家长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帮助孩子尽快度过这段适应期。幼儿生活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态度要坚决,尤其是妈妈,不要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地哭闹,自己也在一旁抹眼泪,把不良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在孩子哭闹时,家长表现得不要太上心,要让孩子知道,哭闹也是不行的,在这个阶段必须要去幼儿园。为了安慰孩子,家长可以在去幼儿园之前,与孩子做一些约定,对他进行心理暗示。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入园可以循序渐进还有些孩子因为比较内向、敏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牛老师建议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或者,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去幼儿园半天时间,待午饭结束后接回家,适应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再让孩子全天都去。我们现在都提倡人文关怀的入园方式,不提倡硬性、强暴的方法。有的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哭了,没事就让他哭吧,等哭够了就不哭了,这种听之任之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老师,都要想办法解决孩子适应幼儿园的问题。幼儿教育家长离开幼儿园时不要太留恋还有些家长可能不太注意,他们离开幼儿园的方式对孩子也很有影响。高级育婴师孙文波老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不论孩子如何哭闹,都要坚决与孩子告别说再见,说爸爸妈妈要上班去了。家长也可以稍微停留一些时间,但时间不要太长,时间越长,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越强烈。同样,家长也不要偷偷溜走,这样的话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爸爸妈妈怎么忽然不见了?他们去哪里了?这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对爱发脾气的孩子要安抚、讲道理在这个阶段,很多孩子非常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哭闹。孙文波说,其实这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对于焦虑和紧张的一种正常宣泄,家长不要一看孩子发脾气就粗暴对待,这样也是不合适的。家长可以等孩子哭后对他进行安抚,然后再跟孩子讲道理,3岁多的孩子都是可以讲道理的。如果孩子经常发脾气,家长就要主动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找出问题的症结。教育网不肯睡午觉的孩子,可带个玩具去幼儿园启乐园的孙毓老师说,有的孩子的表现让老师头疼,中午别的孩子去睡午觉了,但无论老师怎么安抚,他就是不肯睡午觉。这其实也是“入园分离性焦虑”的一种表现。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让孩子带一个平时在家里最喜欢的玩具去幼儿园,让孩子抱着玩具睡,减少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玩具身上。教育网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同时,家长还需要与幼儿园老师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睡眠习惯,是喜欢听着摇篮曲睡还是喜欢被拍着睡,老师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殊情况有利于孩子的休息。这些小的方法对于孩子适应能力的提升是很快的。

114 评论

天津的明

关于这个问题,哪一种走法的妈妈都会有,出于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或是不忍心看到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场景,都是大家的初衷,而作为入户育婴指导师,我要告诉大家,孩子的这些行为,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解释—— 物体的恒常性 ,孩子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需要慢慢习得的。

打个通俗的比方,成人知道,家中的某个人出门了,是去办事或者上班了,到时间就回来了,而当婴儿目睹家长离开的场面,他们的认知世界里所传达的信息就是: “这个人没有了,看不见了” ,因为此阶段的婴儿还无法把眼前看到的和语言所联系起来,即便你告诉宝宝无数遍“妈妈下班就回来了,”他们依旧不会明白。

对于小月龄的宝宝,妈妈的随时不打招呼的离开,几乎是没太有概念的(母乳喂养的宝宝饥饿感除外),因为对于这个世界,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初始阶段也仅限于对于感受的知觉阶段,比如饿了、尿了、不舒服了、困了会哭来表达自己。

1-2岁的宝宝,是 情感 脑发育的关键期,这个时候,很多宝宝会对主要带养者表达出强烈的依恋,这一方面是孩子在和她们每日生活中 情感 的互相传递,孩子对于养育者的一种信任,另一方面,是关于物体恒常性的认知了。

有没有一些 游戏 ,既可以亲子互动,又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物体恒常性呢?当然有了,而且大部分人还都知道,这就是躲猫猫 游戏 ,而且这个 游戏 可以变化出多重玩法。

游戏 目的 :训练幼儿物体恒常性的初始阶段。

适用月龄 :2月龄。

物品准备 :透明纱巾。

游戏 过程 :幼儿仰卧,家长坐于幼儿身体一侧,打开彩色纱巾,温柔语调告诉宝宝:宝贝,我们要玩躲猫猫啦!蒙在宝宝脸上2秒钟,然后从下方拉下,观察宝宝情绪,如果宝宝不是很排斥,可多做几次。

伴随宝宝的适应能力,慢慢的彩色纱巾可以换成不透明的软布,而宝宝在慢慢适应后,也会逐渐学会拉下蒙住脸的布,时间上也可以适当延长。

适用月龄 :3月龄以上。

物品环境准备 :干净平坦软硬适度的场地。

游戏 过程 :在充分玩过躲猫猫(一)之后,宝宝可以俯卧位,成人同样体位给宝宝演示,头低下,脸藏起来,说“妈妈妈妈不见了?”几秒钟后,抬起头说:我在这里呀!

孩子天生的模仿力很强,慢慢引导,很快就会掌握了。

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玩移动版本的“躲猫猫”了,家长在孩子眼前藏起来,或者故意露出身体一部分,让孩子爬行或是走过去找,或者,把宝宝经常玩的玩具,当着宝宝的面藏起来,让孩子来寻找,这些 游戏 ,都是训练孩子的物体恒常性的练习。

而一些互动性强的绘本,如《躲猫猫》,《森林里的躲猫猫大王》《猜猜我是谁》系列,《兔宝宝+躲猫猫翻翻书》等, 都以宝宝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情景,用故事的方式给宝宝代入感,让宝宝亲子共读的同时,又对于物体恒常性有了自己的理解。

处于外语启蒙期的宝宝,英文互动儿歌《Peek a boo》,可以作为家长和孩子互动的常用儿歌,结合简单的肢体动作,让孩子们对于物体恒常性有更深的理解。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大多三岁前的孩子玩躲猫猫 游戏 ,都会有鸵鸟式“顾头不顾尾”的现象,这就是他们认知方式,眼睛看不到了,就是以为自己就藏起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把行为和语言相联系,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物品准备 :空矿泉水瓶,小丸几粒(花生大枣等,对于口欲期的宝宝,注意避免孩子啃咬误吞,出示几粒收回几粒。)

游戏 过程 :幼儿与家长是面对面的坐位,家长演示给宝宝,矿泉水瓶打开盖子,三指或三指捏小丸放入矿泉水瓶中,引导宝宝观察,并把小丸再倒出来。

这个 游戏 的延伸,可以慢慢换成不透明带盖的杯子,小丸也可以换成小的豆类,锻炼宝宝精细动作的同时,也对于物体恒常性有了初步的体验了。

除了以上可以和宝宝玩的 游戏 ,建议上班的父母,养成出门前和宝宝道别,回家(洗手更衣后)和宝宝说“爸爸妈妈下班回来了”的习惯,抱抱亲亲孩子,让宝宝对于父母的离开和回来,有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准备一个带时间刻度的钟表,告诉孩子,“妈妈会在小针到哪个数字就回来了”虽然宝宝对于时间的概念还没有建立,但这也不失为一个启蒙的方法。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可以试着先抱抱他们,告诉宝宝:“妈妈抱抱你,然后再去上班,好吗?” 孩子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母亲温暖的怀抱具有神奇的治愈效果。

另外,在工作之外,父母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宝宝的时间,这个时间,不是孩子玩,家长陪在旁边玩手机,而是放下手机,像伙伴一样和陪宝宝玩,这个时间,不一定很长,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分钟,确是亲子关系升温的“ 蜜糖时间”。

其次,对于一岁后语言爆发期的宝宝,可以把家中成员的行为介绍给宝宝,比如“妈妈呢?妈妈上班去了;爸爸呢?爸爸出差了;爷爷呢?爷爷买菜去了;奶奶呢?奶奶在厨房做饭;宝宝呢?宝宝在玩 游戏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这些, 所有能看的见得果,都有日积月累的因。

最后,如果家中有老人或是育婴师照顾宝宝,注意自己对宝宝语言的影响,避免说以下的话:

“你再这样胡闹,妈妈就不爱你了”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都是男子汉了,还哭,丢不丢人呀!”

孩子的情绪,是需要被看见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用语言去评判,这种无心的语言,对于孩子的心理 健康 ,也是有影响的。

作为妈妈在需要离开孩子出门时,偷偷地、悄悄地离开孩子和当着宝宝面走的两种方式我都用过。

当我遇到紧急情况下,要赶时间,我必须要离开的时候,宝宝不让我走,哭闹得不得了,我也跟孩子说 “好话”, 妈妈出去一会儿,很快回来!

听着宝宝的哭声忍心而又内疚的快速离开。这个时候“ 烂摊子” 就甩给了家人,家人在家里哄宝宝,基本上也就5-6分钟就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知道宝宝特别粘我,不让离开的这种,有时候没办法,只好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让家人带着宝宝去别处玩耍,或者等宝宝睡午觉了,我就悄悄的离开宝宝出去,这可真 是“偷着走” 。

这种方式孩子不哭,但是我自己很内疚,觉得没有给孩子说,对不起孩子,孩子没有看到我有失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慢慢长大,感情会转移到带他的人身上,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孩子不会哭,也会适应更多的人,不再依恋一个人,对孩子未来适应 社会 ,学会 社会 交际都有帮助,对大人来说也感觉轻松。

如果不赶时间,我要外出,我会跟宝宝提前沟通,明确告知宝宝:妈妈一会要出去办事,不能带宝宝,宝宝在家好好跟奶奶一块玩(或者跟爸爸一块玩)。只要沟通好了,这种情况就是跟宝宝高高兴兴说再见,然后亲吻一下宝宝,当着宝宝的面离开,大人、宝宝、家人都是很开心的,也是很放心的, 这是最理想状态,对孩子身心发展都很有利。

妈妈从外面回家后,如果听说宝宝有进步,很乖,那一定要抓住时机表扬宝宝,多多鼓励宝宝,这为以后你顺利出门做好功课,只要你给他说要出门,他慢慢会主动来跟你打招呼。

无论哪一种方式,妈妈记得:

悄悄偷偷离开,因为迫不得已,记得多 弥补孩子, 并要用恰当的方法转移特别的依恋关系,平稳过度。

当面离开是理想方式,妈妈记 得多鼓励表扬孩子 ,这样宝宝会越来越理解大人。

生活中,当爸爸妈妈需要上班或正要出门办事的时候,这时候宝宝看见会嚎啕大哭,或者拉着大人不放不让出门,这种情况让大人感到非常焦虑和烦恼。

因此,宝爸宝妈第二天上班再次出门的时候,则会偷偷地离开宝宝出门。

其实,宝宝家长也非常不情愿每次上班都要偷偷地离开宝宝。

作为妈妈有事情需要离开宝宝时,不建议偷偷离开,并且也无所谓要当着宝宝的面走。

1、大人要出门,干吗搞得神神秘秘,需要偷偷地离开。

2、如果宝宝在场,就会告诉一声妈妈要出门了,几点回来,让孩子心里知道妈妈要出门了,不必担心和害怕。

3、如果宝宝不在场,也没必要把孩子拉到身边,当着面告诉一声。

因为宝宝本来不知道这件事情,玩的正兴致入神时,你这一告诉,反而会给其增加心理负担,产生不适应,更甚至反而将大人给粘住不放了。

有的孩子还会撒泼打滚或者是抱着大人的腿紧紧不放,家长更脱不开身出门了。

即将要出门了,作为宝宝的父母最好提前告诉孩子一声,妈妈几点要出门办事了,你在家要乖乖的。

待到宝爸宝妈真正要出门时,孩子也不会流露出不安和反对的情绪,从而能够使大人放心的出门离开。

当宝宝发现爸妈不在家时,知道爸爸妈妈出门干什么去了,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准备和适应过程,不至于出现所谓的“小孩分离焦虑症”。

一进家门放下所有的事情先陪伴宝宝,立即亲亲宝宝,拥抱一下宝宝,解决孩子和爸妈分离后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之情,安慰宝宝心理上不安的情绪。

宝宝每个阶段变表现不一样。如果孩子自己带的话。两岁以前一般就会哭个不停。在三岁左右的时候。只要跟他讲明白。要去干什么?多久回来?

基本就不会哭的了。宝宝有时候更喜欢跟爸爸一起。让他们单独有相处的。空间也很好。给自己放一个小假。

去逛逛超市。顺便在外边发发呆!为自己天天24小时带娃。找个喘息的机会!稍微放松下心情,接下来继续带娃!

在需要离开孩子出门时你是偷偷离开还是当着宝宝的面走呢?这个问题很多父母都有遇到过,有人说悄悄离开避免孩子哭闹,有人说当着宝宝面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然而这个我个人觉得还是分情况而定,是孩子很小的时候还是偷偷的走好些,这孩子也不吵闹自己心也不用多想。孩子稍大些能听懂话时,那么还是要告诉孩子,并告诉孩子去的时间,让孩子心里有个准备。

为什么要分年龄段呢?

1.年龄很小的小宝宝,他们不懂什么,只知道想要妈妈,让他们看到离开,那么会哭的撕心裂肺,这宝宝难受妈妈出门也不安。2.年龄大点的宝宝,如果偷偷离开后,他们会找妈妈,找不到会认为妈妈抛弃他,这样也会哭闹,心里也会很难过。

3.年龄段不同的孩子心智也不一样,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就如没法和一岁的小朋友讲道理一样。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信任妈妈,不哭闹呢?

面对两岁以下的宝宝可以这么做:

(1)平常在家时多让孩子与妈妈以外的家人玩耍,甚至照顾。

研究表明多人照顾长大的孩子,比妈妈一人照顾会大胆自信很多。并且多人参与照顾的孩子在妈妈暂时离开一会不会感觉不安,他知道安全的人不止妈妈一个,家里人也可以照顾好自己。

(2)妈妈在家时给孩子细心的照顾,让孩子与妈妈形成安全依恋。

从小给孩子的安全感是周全的照顾,少让孩子有糟糕的体验,和妈妈形成安全依恋。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有介绍,与妈妈形成安全依恋的孩子,在妈妈短暂的离开后,只是短暂的哭闹,然后又投入到 游戏 中,安心的等待妈妈的到来。

(3)无论孩子是否听得懂,都给孩子说你去哪,什么时候回家。

在出门前和孩子说说你去哪,让孩子心里有个印象,告诉孩子你会在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又告诉孩子你回来了。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了解到妈妈也会暂时离开,但不久后就会回家。面对两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这么做:

一、出门前提前和孩子商量好,告诉孩子你要去的地方,并和孩子解释不能带他去的原因。

在出门前提前和孩子说好,你要出门,现在可以和他玩,出门后要等一段时间才回家,回家后就能在和他玩了。两岁以上的宝宝能听懂你的话,你可以解释为什么去,告诉孩子,和孩子约定回家时玩什么,或者是给他带点什么东西回家,让孩子有个期待。

二、给孩子信任,答应他的事一定要履行约定。

给孩子信任感,让孩子信任你。答应孩子的事要做到,不能哄他。如答应孩子会给他带机器人的,一次二次的爽约,那么孩子就不会在信任你。那么下次你出门时,孩子就会对你怀疑,哭闹不愿意,认为你不喜欢带他去玩。

和孩子形成信任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你说的话孩子会听,也是因为信任。

三、平常时做角色扮演 游戏 ,常扮演出门活动,让孩子了解并能接受。

平常和孩子做 游戏 时可以做角色扮演类的,扮演出门买东西,售货员之类的角色,让孩子理解这类型人员,和知道妈妈的离开是怎么一回事。

理解各种角色,可以帮助孩子了解 社会 ,并能代入其中,为未来打基础。

孩子之所以会在妈妈离开自己后会哭闹,是因为害怕妈妈抛弃自己,害怕妈妈不在照顾自己。那么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信任,这样孩子就能理解,离开只是暂时的,会很快就能在见到妈妈了。

孩子心里有底气,那么就会安心的玩耍等妈妈回来了。

当宝宝会哭会笑的时候,宝宝已经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安全意识和对父母的深深依恋。

1、偷偷地离开宝宝,容易给宝宝带来不安全感。

宝宝小的时候,在吃足、喝饱后,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安全的呵护,亲昵的陪伴!

一会儿父母不在身边,宝宝就会心神不宁,哭闹不止,这就是孩子的不安全感,对父母不在身边的恐惧感!

所以说,爸爸妈妈尽可能不要给宝宝制造人为的不安全感,使宝宝的思想时刻处于警觉的紧张意识中,对宝宝今后适应外界的环境造成障碍。

2、偷偷地离开宝宝,容易给宝宝心理蒙上阴影。

一两岁的小宝宝有了简单的思维意识后,就会对父母有深深的依恋,从父母的体味中,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距离。

像两三岁的孩子,就会有你我他的辨别能力,知道谁离自己近,谁离自己远,最主要的是亲情距离。

爸爸、妈妈整天在孩子身边,陪孩子玩耍,孩子非常喜悦,能清楚的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若是爸爸或妈妈其中一人远离宝宝,宝宝就会如远离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也刻意的会与远离的爸爸、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对等的。

总陪在孩子身边的,逗孩子欢笑的,孩子认为是最喜欢自己的人;相反,经常不陪在孩子身边的,孩子会认为是不喜欢自己的人。

如果妈妈偷偷的离开,孩子就会产生妈妈不喜欢自己的感觉,孩子的心理深处就会蒙上妈妈遗弃了自己的感觉,这是很不好的心理意识,做家长的一定要杜绝。

“自己要离开宝宝了,要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啥时间回来?自己出去后,由谁来照顾宝宝?”

都要给宝宝交待清楚,不要怕宝宝听不懂,听不明白?听得次数多了,小宝宝也就非懂似懂了。

同时,告诉宝宝要好好听话,等着妈妈回来。如果宝宝表现好的话,妈妈回来会给宝宝奖励的。

当然了,回来一定要给宝宝带个“包包”,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挂念和疼爱!

这样的话,妈妈就很容易离开宝宝了,宝宝也不会闹着不让妈妈离开了。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宝宝在幼年时期是最却缺乏安全感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能听到妈妈的心跳,等稍大一点熟悉了妈妈的味道、听惯了妈妈的声音,妈妈一走开便开始哇哇大哭。

作为妈妈,尤其是回归职场的妈妈,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经历这场“分离”。这时候宝宝大哭真是让我们抓心挠肝。为了不让孩子大哭,甚至老人都会催促妈妈偷偷走。

如果妈妈趁宝宝不注意的时候 偷偷走开,虽然走的安静,但当宝宝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恐慌、不安的! 一整天都处于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消失不见了?她什么时候能回来?由于孩子太小,没办法表达,大人常常认为没事,但没表现不等于不存在。

虽然正式告别后得面对没完没了的纠缠、甚至哭10分钟你都出不了门,但 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离开,每次离开前和宝宝告别, 坚持在出门前跟孩子解释清楚你要去哪里、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回来,然后做到言而有信,孩子慢慢就会相信妈妈是会回来的,现在只是短暂的离开,逐渐就能做到完全接受了。当宝宝的日常生活按照预知的方式进行时,他就会感到安全,开始信任他人和周围的世界,也就 会逐渐消减对妈妈要离开的焦虑。

我上班的时候老人就是把孩子抱到另一个屋,示意我赶紧走,但是我坚持要和孩子告别,告诉他我去哪,大概什么时候回家。虽然开始孩子接受不了,但是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孩子已经能和我拜拜了。我认为 分离和哭都不可怕,最可怕的结果是孩子不再信任你,所以一定不要怕孩子哭泣而欺孩子。

当着孩子的面出门离开,告诉孩子事实原因,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性格,面对现实的承受能力。人的性格是自小形成的,和家庭教育有关。如任性自我的女人都是父母过于宠爱的结果。

我会告诉她要去什么地方办什么事,叮嘱她哪些东西危险不能乱动,哪些地方不能去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的观点就是如果孩子是得到了足够的陪伴而且很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妈妈要出门一下,当然这个要看时间的长短了,但不管时间长短妈妈都要跟孩子讲清楚,让她明白,得到她的理解支持,短时间出去一下,孩子一般都不会哭闹,如果时间比较长,那一定要有一个孩子非常亲近信任的人陪着一般没问题,这个只针对幼童,大点的孩子就还好,所以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215 评论

军大大大

为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进行调整,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分享的小班第一学期入园焦虑育儿知识的相关资料,各位家长们抓紧看看吧。

为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应该在孩子入园前,对孩子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进行调整,以减少孩子入园后的焦虑和自卑。

1、鼓励——

家长对孩子上幼儿园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在和邻居朋友们玩耍时,故意大声表扬孩子熟悉的小朋友,并得出结论:“难怪呀,原来是上了幼儿园呀,我的宝宝如果上了幼儿园也会很棒的……”这样,孩子对幼儿园会有一种期待的心理。

把孩子要入园当做家里的一件喜事来讨论、迎接:“我们宝宝长大了,要到幼儿园里去学本领啦!”让孩子觉得入园是件兴奋的事,使等待入园的过程布满了乐趣。

常常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比如,上幼儿园可以认识新朋友,可以跟老师学本领,可以参加各种有意思的活动,有好玩的游戏等等。孩子要是任性、不听话,就对他(她)说:“如果你表现好,才能让你到幼儿园玩。”

2、睡眠——

家长应详细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如:早上入园时间、上下午吃点心的时间、午餐时间、午睡时间等,然后在入园前的两三个月中逐步把孩子在家的作息习惯调整到与幼儿园一致。主要包括:早睡早起,天天午睡,独立入睡。

3、吃饭――

家长在家里不给孩子喂饭,鼓励孩子自己吃。吃饭时间要固定,而且要求孩子一定要坐在餐桌旁吃饭,不能边看电视边吃饭或边玩边吃,吃饭的时候不能随意走动。家长要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食物都愿意尝试,并适当吃一些较硬的或纤维较粗的食物。

4、表达――

告诉自己的孩子:在口渴时会向成人要水喝,身体不舒适时会说出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例如:头痛、肚子痛等)。孩子如果尿湿了裤子,要及时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换裤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健康的成长,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加优秀,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加强各种教育,像是特长教育,书面教育等,虽然说学无止境,但是为了有更好的效果,还是要讲究方法。

寓教于乐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而事实证明用这种方式来跟孩子进行互动或是生活中的各种启发效果很不错,因为孩子们喜欢玩耍,而在玩耍中学习能够让他们加深记忆,同时还可以让孩子们对于学习有了兴趣。

想要孩子能够学的好,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让孩子们整天对着书本念书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意思,更不要说高效的吸收知识了,寓教于乐概念的提出让教育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教育应该张弛有度,应当看重跟孩子的交互式互动。

寓教于乐是个好方法,它可以减少孩子学习的压力让孩子能够有轻松快乐的心态去接触新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兴趣。

再有,寓教于乐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施教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内心想法,同时可以因材施教,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好处就是孩子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学习到知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

寓教于乐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好玩的益智游戏,鼓励孩子参与,让孩子在欢笑中学习,但是游戏的形式虽然众多,但是核心是一样的,那就是鼓励孩子多动脑筋,提高探索意识,让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那样子就算记住了也没有意义,最好还是将一些单调的知识转变成有趣的形式,例如将古诗等编成故事,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孩子还能够了解古诗背后的一些历史。

总结: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家长的陪伴,而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快乐学习,不仅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还可以拉近亲子间的感情。

对于宝宝的关爱,每个家庭都会极尽全力,可是我们在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教会他们,面对危险时应该怎么做。常说水火无情,为了保证宝宝平安长大,一些基本的防火知识要早早让他知道。

虽然孩子还小,但是爸爸妈妈也要用简单的方法让他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记住火警电话:119。这时最基本的,要让孩子学会报警的方法。

第二、告诉他哪些东西不能动。像火柴、打火机等易引发火灾的都不要让孩子碰。

第三、不要让孩子拧天然气灶的开关。

第四、不能摸电源插座。

第五、火灾中的逃生方法教给他。要弯下腰,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防止浓烟引起窒息。

第六、认识消防标志,例如灭火器、安全出口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传授的方法很重要,首先爸爸妈妈要想让孩子记住消防知识,就要使用一些小技巧。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火中逃生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到相关的常识。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防火的儿童书、绘本,不妨买些这样的书,给他讲一讲,这样的方式宝宝肯定喜欢,既增进了亲子关系,又能达到你的目的。

带孩子去素质教育基地。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这样的地方参观,让孩子见识更多的消防标志,和孩子一起体验火场逃生。

可以采用记忆比赛的方法,如果孩子防火知识记得牢,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321 评论

相关问答

  • 育婴师帮助焦虑妈妈的话

    孩子焦虑是正常表现,家长不必紧张幼儿园刚开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孩子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脸色一下子变了,拉着父母往外走,不愿待在幼儿园。有些孩子当家

    冬眠的羽毛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5
  • 分离焦虑育婴师

    全职妈妈在家照顾小孩,收入暂停,并且因此而缺乏价值感,觉得自己除了带小孩和做家务一无所长。每天在家,缺乏社交机会,不知外面的世界如何,与社会脱节的恐惧日渐加重。

    败家小歪歪 2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育婴师妈妈太焦虑

    这样的育婴师我是不敢用的,因为孩子重于一切,宁可花大价钱雇佣高级育婴师,也绝对不会用这种速成的育婴师的。

    咣脚奔跑的釹孩 8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换育婴师分离焦虑

    像这种情况我觉得可以找一些兼职来做,因为现在很多都在网上可以找到,或者是给自己找一点正经的事情来做,比如学习。

    小蓉~蓉 5人参与回答 2024-06-06
  • 杭育婴师工作焦虑

    这会有效改善育婴行业的规范性,才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更好的育婴服务,也会整体提升整个育婴行业的发展。

    雪莉小姐的 4人参与回答 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