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1

繁星若雨
首页 > 人力资源师 > 人力资源师胜任力问题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天使之夜

已采纳

A、胜任力模型 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教授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传统的理论测试根本无法预测工作绩效与个人成功,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等特征。他提议,放弃传统的评价方法,寻找出一种变量,使它能导致成功,然后再发展一种客观的可描述的方法来进行识别。在此背景动机下,麦克利兰发展了以胜任力为中心的概念,并于1973年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从而为胜任力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胜任力的概念 自“胜任力”这个概念产生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为关注,就其定义来说,到目前为止,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诸多定义中,有些偏重特质,有些偏重行为,但却有某些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绩效标准为参照;其次,都包括因果关系的观点,即认为胜任力是导致个人绩效的深层次的原因;再次,都不排斥个人的潜在特性或行为,把个人的行为作为胜任力的反映,将胜任力作为“特质”和行为的不同面的组合。但行为不是胜任力本身,而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胜任力的表现,胜任力是其中稳定、可描述、能预测高绩效的那部分行为。 所以,我们不妨将“胜任力”定义为:在实际情景中能预测并能导致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即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以之在某个或某些具体职位上取得最优绩效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 二、胜任力模型 (一)冰山模型。一般用“冰山模型”来说明胜任力的特点,这个模型经常被看作是胜任力的一个基本模型。胜任力这座“冰山”由“知识、技能”等水面以上“应知、应会”部分和水面以下的“价值观、自我形象、个性、内驱力”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知识技能等明显、突出并且容易衡量,但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机会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因素,他们难以捕捉,不易测量。 (二)胜任力的通用模型。1981年麦克伯公司的咨询顾问博亚特兹提出了一个“胜任力通用模型”。通过对2000名管理者进行调查研究,找到通用的胜任力特征进而建立通用模型。他认为,胜任力是“能够使管理者完成杰出业绩的那些行为”。其模型涵盖了21种特征,包括判断力、团队管理、记忆力、自信、主动性、责任感、毅力,等等。 (三)其他胜任力模型。除了一般的胜任力模型外,还有针对行业、层级、职能的胜任力模型,如经理人胜任力模型,就是根据高绩效的管理者的行为而制定的。 三、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具体说来,建立胜任力模型步骤如下: (一)定义绩效标准。绩效标准一般采用工作分析和专家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用工作分析的各种工具与方法明确工作的具体要求,提炼出鉴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的标准。专家小组就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责任和绩效标准以及期望优秀表现者的胜任力表现和特点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的结论。 (二)选取分析效标样本。根据岗位要求,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分别从绩效优秀和绩效普通的员工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调查。 (三)数据收集。这是构建过程中的主要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收集模型构建中必要的数据信息,以此来了解胜任力的主要模块和指标体系。可以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评价中心等方法来获取效标样本有关胜任力的数据。 “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是构建胜任力模型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类似于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主要是与高绩效者面谈(有时也会找一些普通绩效者作为对比)引发他们讲述在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关键事例,包括成功事件、不成功事件或负面事件,并且让被访者详尽地描述整个事件和当时的想法。面谈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导致高绩效的行为。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只选择一种方法,一般都会寻求多种方法的组合,保证有效性、可靠性和广泛性的平衡。最终形成书面的报告,严格记载相关的内容。 (四)建立模型。主要是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提炼,以得到相应的胜任力模块。首先,是对承载已收集数据的报告进行内容分析,记录各种胜任力要素在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其次,对优秀绩效组和普通绩效组的胜任力要素指标发生频次和相关的程度统计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两组的共性与差异特征。最后,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胜任力模块的归类,并根据频次集中程度,估计各类胜任力的大致权重。 (五)验证模型。模型初具规模之后,构建过程并没有结束,还需要通过绩效考评进行效度验证。只有在一定时间后,员工的绩效符合模型中的预测,才能证明此模型是有效的。而这一步却往往被很多企业所忽视,构建出的模型也就失去了区分绩效的实际效用。验证可以采用回归法及其他相关验证方法,采用已有的优秀与一般的有关标准或数据进行检验,关键在于企业选取什么样的绩效标准来做验证。 四、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利用胜任力分析法构建起来的某种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对于担任该种工作所应具备的胜任力及其组合结构进行了明确的说明,成为从外显到内隐特征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尺度和依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胜任力模型可以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很多方面,可以说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基点。 (一)工作分析。传统的工作分析注重工作的组成要素,而基于胜任力的分析,则主要是研究工作绩效优秀的员工,突出与优秀绩效相关联的特征及行为,结合这些特征和行为(即胜任力)定义这一工作或岗位的职责内容。因而,它具有更强的工作绩效预测性,能够更有效地为选拔、培训员工以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薪酬设计等提供参考标准。 (二)人员选拔。传统的人员选拔一般比较重视考察人员的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即所谓的“KSA”组合,而没有针对难以测量的核心动机和特质来挑选员工。一旦挑选的人员不具备该岗位所需要的深层次胜任力,而改变该员工的深层特征不是简单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将是重大的失误与损失。 相反,基于胜任力的选拔正是帮助组织找到具有核心动机和特质的员工,既避免了由人员挑选失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减少了组织的相关培训支出。尤其在为工作要求较为复杂的岗位挑选候选人时,在应聘者基本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胜任力模型在预测优秀绩效方面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绩效考核。胜任力模型的本质所在就是找到区分优秀与普通的指标,因此以它为基础而确立的绩效考核指标,正是体现了绩效考核的精髓,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综合工作表现。让工作表现好的员工及时得到回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工作绩效不够理想的员工,可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帮助员工改善工作绩效。 (四)员工培训。培训的目的就是帮助员工弥补不足、达到岗位要求;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基于胜任力分析,针对岗位要求结合现有人员的素质状况,可以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弥补自身“短木板”的不足,有的放矢突出培训重点,从而提高培训效用,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五)员工激励。依据胜任力模型来设计岗位评价因子,更能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感和接受性。同时,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员工激励措施。 五、结语 胜任力模型在HRM的应用只是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模型构建后,开发测量各项胜任力的量表和工具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模型构建较为费时、费力,所以组织在选择分析目标时应有所侧重。 此外,模型构建有一个重要前提——组织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了历史的积累,这样才可以在分析样本的基础上总结出来模型。缺乏历史积累的组织,可以采取借鉴其他相关的已经过验证的胜任力模型,结合实际需要,经过论证逐步引入胜任力模型。( )B、借助“外脑”建岗位胜任力模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素质人才的供不应求,企业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其员工(尤其是那些具有很高专业技术和能力的员工)的技术和能力表现。“胜任力”(英文为competency),从品质和能力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以来,受到了许多著名公司的关注。 很多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其中人才甄选、培养和绩效考核等更成为关键,而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基础工作。搭建岗位胜任力模型这类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借助咨询公司“外脑”是理想选择。企业借助咨询公司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步骤如下: 一、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 (一)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框架 1、咨询公司在了解企业战略要求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对于需要做胜任力模型的岗位(以下简称岗位)就现有的《岗位说明书》进行详细的分析,出具分析报告。 2、咨询公司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对岗位职能进行修订,出具《岗位职能修订意见书》。 3、在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配合下,由咨询公司对企业各岗位绩效出众的员工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找出其有别于一般员工的特点和行为,建立岗位的基准能力和区别能力,出具报告。 特别要求: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由咨询专家借鉴同行业优秀企业,结合同行业成功管理经验进行。 4、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岗位的关键胜任要素,初步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具具体方案的初本。 (二)胜任力模型的细化 1、在企业人力资源部的配合下,由咨询公司根据已做出的胜任力模型框架进行管理层面的访谈工作,推动管理层研讨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框架”进行调整和修正,进一步细化胜任特质的典型行为,出具《胜任力模型修正报告》。 2、在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岗位评估要素列表,制定评估框架并选择、组合评估方法。成果检验时出具《岗位评估要素列表》以及相应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建议书。 3、建立完整的岗位胜任力模型,出具具体明确的文字资料及说明。 二、专业培训及试行操作 1、在企业对岗位胜任力模型予以确定的情况下,由咨询公司对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培训,深入了解胜任力模型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等。 2、根据“模型”,由咨询公司指导企业人力资源部对岗位应该具备的能力进行评估,出具各岗位评估报告。 3、根据“模型”,由咨询公司指导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基于胜任力的选任机制、评估机制、培训设计、薪酬体系等工作的创新式开展,出具不同领域的分析报告和改进意见。 三、胜任力模型管理的提升 通过对企业的管理诊断和评估,由咨询公司指导公司人力资源部建立发展评价中心。发展评价中心包括心理测验(包括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动机测验、管理风格测验)、情境模拟(包括文件筐、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案例分析等)和专家面谈(包括结构化面谈、半结构化面谈和非结构化面谈)。 在此基础上,企业接受进一步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开辟一条对人才选拔、培训、考核等一系列专业领域高层次管理的道路。 () C、目前国内对胜任力的定义所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把岗位胜任力等同于岗位任职资格,认为必须具备岗位胜任力才能上岗。 在报纸的招聘广告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某些岗位要求“大本、金融专业、英语6级、三年工作经验”等等这样的字眼,这些都是岗位的任职资格,也就是说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原则上应聘者不能入选,哪怕你有无穷的潜力和很强的能力。为什么呢?因为假若你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很可能这个岗位最基本的工作你都完成不了,所以你再强的能力和素质都无能为力。就像你不懂外语而从事翻译工作一样,再强的沟通能力和洞察力也不能帮助你完成任务。也就是说,这些学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荣誉成果的任职资格要求是确保人员能够顺利完成所在岗位工作的必要条件。 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把任职资格要求等同于岗位胜任力,那就完全违背了胜任力的内涵。因为任职资格要求并不能确保人员在所在岗位表现出色,它仅仅是区别差与一般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区别一般与绩优者的关键。 误区二:把绩优人员所具备的所有特征都统一归入岗位胜任力的范畴。 这个概念比较笼统,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1993年给出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即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咋一看,这个定义毫无问题,非常权威,并且和麦克利兰教授的定义非常相似,因此国内不少关于胜任力的著作都是以此定义为准。然而笔者仔细深究下去,斯班瑟把知识、技能这些非深层次、并且也不能真正区别一般和绩优差异的特征也归为胜任力范畴内,引导我们走进了一个求大求全的误区。 *重要性-可塑性矩阵: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在真正理解胜任力概念的前提下,有效地应用胜任力模型成为可能。 作为区分绩优和一般者的胜任力模型,其应用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最重要的应用还在于选聘和培训。 在很多企业甄选人员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知识技能出色、背景优秀的人员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此外,笔者研究发现,不管课件多么精彩、讲师多么优秀、组织多么有效率,但是总会发生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些情况的发生呢?经过前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答案:那就是真正决定成功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深层次因素,也就是胜任力要求。因此,对于选聘和培训,如果只关注表面不去挖掘这些深层因素,无异于舍本逐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选聘和培训中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呢?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胜任力的可塑性有高低之分。可塑性高的胜任力,则意味着可以通过出色的后天培养迅速提高,如“情报收集”特质;而可塑性低的胜任力,则很难通过后天的培养改变,如“追求卓越”特质等。 具体而言,例如“追求卓越”是销售人员最核心的胜任力之一,因此具备很强感染力的成功学课程非常受欢迎,培训现场也往往很热闹,而培训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个别人业绩突飞猛进,但大部分再怎么努力也还是一般。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追求卓越”特质可塑性低,所有对于个别具备优秀“追求卓越”特质的人来说,培训是业绩的催化剂;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追求卓越”特质既然很难改变,那么培训效果差强人意也就是合情合理了。 因此,从人才选聘和培养的角度来看,笔者的最佳实践表明,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高的胜任力,应该选取最好的师资,开展集中、高强度、强迫性的培训,并辅于其他培养手段,让人才快速成长;对于可塑性低、重要性高的胜任力,应作为招聘和选拔的重点考察内容,不满足要求的坚决不录用或晋升;对于可塑性高、重要性低的胜任力,可以在不耽误现有工作的前提下,可由内部兼职讲师开展自愿性质的企业内训;而对于可塑性低、重要性低的能力,则建议由个人自学、觉悟为主。 现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来说,人才选拔和培养已经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因此,如何合理应用岗位胜任力模型,使企业找到明星而不是流星,使企业人才培养事半功倍,已成为现今国内外大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命题、新挑战。D、评价中心技术 胜任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很广,除了选聘和人员培养,很多国际企业还将其应用在绩效、薪酬等方面。但不管是哪方面的应用,都需要对现有人员的胜任力水平进行测量,因此评价中心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 评价中心技术与胜任力模型密不可分。通过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找到区分绩优和一般员工的真正特征,但是要想知道现有人员是否符合胜任力要求,那么就必须借助评价中心技术。通俗来说,评价中心技术就是通过一系列测评技术的组合,以达到衡量人员胜任力水平的工具。 评价中心技术包括心理测评、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谈等等,通过大量科学的实践,合理的评价中心测评技术组合,可以让人员测评准确性达到7成以上,而仅仅通过面谈或观察的准确性在50%左右。

293 评论

ssssss0008

胜任力模型是指组织当中特定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素质或素质组合,这些素质是可以分级的、可测评的,通常有4~6项素质要素构成。希望有用~~~

277 评论

pinkyoyo0403

所谓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这些个人特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知识,是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 ②技能,是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 ③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的形象。 ④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身份九牛二虎之力认识或知觉。 ⑤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 ⑥动机/需要,是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 上述胜任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来描述(见图)。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的胜任特征,漂浮在水上,很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的胜任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受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胜任力研究成为全球的焦点。对胜任力的广泛、深入研究为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新思路。人力资源管理向以胜任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员工有胜任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对胜任力的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被视为企业的战略性武器。 2、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员工的胜任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就是对具有公司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才的获取(包括:发现、鉴别、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有效开发,是指对员工的现有胜任力的发挥、潜在胜任力的有效挖掘以及胜任力的发展。 胜任力资源包括力的资源和心的资源。力的资源是由知识、技能等表层的胜任特征决定的;心的资源是由价值观、自我定位、人格特质、需求/动机等深层胜任特征决定的。人才的短缺使得人才具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人才流动的范围拓宽。在人才主权时代资本所有者与知识所有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很强的利润与信息分离、成就欲望与专业兴趣、较高的流动意愿,这些都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树立员工是客户的观念,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和服务,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得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行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让信任、沟通、承诺、学习成为企业管理层与知识型员工之间新的互动关系。 二、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念还是在方法方面,都有别于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下面从工作分析和人员选拔两方面来分析对胜任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1、工作分析 人的胜任力资源的获取、配置和科学合理使用,首先要解决获取什么样的胜任力资源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工作分析。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工作分析时,研究对象是具有强烈使命感、在工作职位上做得好的人,找出其与优异表现/绩效相关联的特征,根据有优异表现的人的特征和行为的等级及结合的模式,来定义这一工作职位的职责,并确定该工作职位所需的每一胜任特征。其采用的方法为行为事件访谈法。该法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是提示胜任特征的主要途径。在具体操作时,通过对在工作中绩效优秀的人和绩效普通的人进行访谈,然后对谈话资料进行主题分析,分析出该工作的胜任特征,据此就可以为人员选拔、培训、激励、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参考标准。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工作分析时,关注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及能取重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价值导向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其基础工作——工作分析中就体现其目标;优异表现/绩效。 2、人员选拔 人员选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外部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人招聘进来并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二是指企业内部员工按其具备的胜任力进行合理的岗位配置。无论是外部招聘的人员选拔,还是内部的人员配置,都需要对候选人进行测试和评价。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进行人员选择测评时,依据的是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绩效,以及能取得此优异表现/绩效的人所具备的胜任特征和行为。这样做的理由是,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表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处于胜任特征结构中最底层的核心动机和人格特质,则难于评估和改进,所以它是最具有选拔经济价值的;位于胜任特征结构中部的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决定人的态度和价值观,对其进行改进和发展,虽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具有一定的困难,但还是可以通过培训、心理治疗或曾经有过的成功经历来改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员选拔时重视考察人员的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其基本假设是:只有具有与企业哲学、企业使命一致的人格特质和动机的人,才可能与企业建立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可能被充分激励,具有持久的奋斗精神,才能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愿景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的行为过程中,才能造就卓越的组织。 三、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胜任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侧重于对人的胜任力的发挥与发展,让人力资本获得增值。下面从激励和培训两方面进行分析。 1、激励 基于胜任力分析而设计的激励,更多的考虑胜任力资源中的心的资源。要求企业与中工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契约和心灵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形成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1)建立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 合理、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绩效目标是在信任的基础上,通过上司与员工的沟通而形成的承诺;第二,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授权、指导、支持与援助,推动员工成长、满足员工的事业发展期望;第三,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能让员工体会到的较高的公平、公正性。 (2)建立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相配合的价值管理体系 价值管理体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价值评价体系,二是价值分配体系。价值评价是指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和贡献进行评价。对员工的胜任力潜能评价,是为了向员工提供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手段,帮助员工开展生涯规划,使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提高其终身就业能力;对员工贡献进行评价,是使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得到承认,让真正优秀、具有企业需要的胜任力的员工脱颖而出。价值分配是指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来回报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满足员工的需要。多元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各种权力、机会、工资、奖金、福利、附加社会保险、股权、期权等。 (3)建立知识工作系统,形成创新授权机制 在人才主权时代,尊重知识型员工的个性,对员工进行授权赋能、采取自我管理式团队的组织结构、使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形成创新授权机制的理论依据是领导替代理论。 领导替代是由Keer和Jermier提出。他们认为员工希望从工作环境中得到指导并具有良好的感觉。指导可来自角色任务的结构化;而良好的感觉则来自任何形式的认可。虽然组织中必须具有这些因素,但是不一定要由领导者来提供,其他资源(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同样可以提供指导与认可。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正式领导的需求就会下降,领导替代就会发生。 在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部门或企业中,不少员工具有自我领导能力,可以指导自己,同时工作本身、技术能够对所要做的事情提供指导,团体成员也能够彼此支持,员工可从工作本身、技术、工作环境等无生命的资源中得到原以为由领导者才能提供的服务。这时,领导功能与某人的职位或权威已无关。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在事实上已模糊化、领导替代已事实上存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应以信任、沟通、承诺、学习为基本互动准则,创新授权制开始形成。 2、培训 基于胜任力分析设计的培训,是对员工进行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特征的培养,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培训的目的是增强员工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在力量能。 (1)培训成本分析 对于表层的基准性胜任力(Threshold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的水上冰山部分(知识、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培训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但基准性胜任力特征只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它不能把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对于深层的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Competency)特征,即胜任特征结构冰山图中水下冰山部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则相对难于改进和发展,且越往水下,难度越大,培训需要的时间和花费的成本越大。但鉴别性胜任力特征又是区别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这时就要进行权衡分析,当需要的胜任力培训的项目所花费的成本超过选拔招聘的成本时,则干脆进行招聘。这就是俗语说的:你可以教会一只火鸡爬树,但更简单的是找来一只松鼠。 (2)培训对象、内容、方法的分析 国外已有的应用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职位、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胜任特征模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确定某一职位的胜任力特征时,必须从上往下进行分解,即由企业使命确定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由企业核心战略能力确定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由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能力确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将胜伤力概念置于人一职一组织匹配的框架架中。根据各特定职位需要的胜任力,找出它们中比较共同的胜任特征,然后进行归类,据之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开发培训课程。 以管理人员这一对象为例,来讨论基于胜任力分析的培训设计。目前,国外研究认为,能预测大部分行业工作成功的最常用的胜任特征分为六大类:成就特征、服务特征、影响特征、管理特征、认识特征和个人特征。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上述六大类胜任特征中有两大类是他们共同需要的:一类是成就特征,表现为个体内部优异特质。这种特征表现出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会提前思考和计划、以新的见解看待问题等。另一类是影响特征,表现为个体对工作群体进行组织的特征。这类特征表现出影响他人、形成团队意识或群体领导。

215 评论

BOBO薄荷

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将人才测评技术运用于岗位的胜任力评价、人员的发展潜能评价、聘用与晋升的选择性排序等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便于组织做出更准确、更高效的人事决策。本文就以人力资源经理岗位为例,探讨如何运用人员测评技术对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进行科学测评。

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在1973年发表的《测验胜任力而非测验智力》文章中提出来的,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价值观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人力资源经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在不同企业,甚至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经理的胜任力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而揭示岗位的胜任力模型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企业战略要求;

(2)组织文化要求;

(3)岗位具体要求。

例如,2006年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陈万思通过工作分析及招聘广告分析,邀请国内七省市10名人力资源经理和30名专家采用李克特量表实施测量。然后,经过多元主成分因子分析,陈万思教授最终得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是由:职能管理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员工管理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四个构面,共计34项指标构成。综述以往的研究成果,此处本文基本接受这种基于实证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测评工具。

人力资源素质测评的主要方法

(一)标准化的纸笔测验

A.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测验。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通过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质。16PF能够比较有效地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为人事诊断和决策提供心理行为特征方面的参考。

B.职业适应性(生活特性)问卷,是从近代激励理论中关于员工行为动机基本概念出发,以风险动机、权力动机、亲和动机和成就动机为维度构建而成。这些维度与人们的工作绩效以及参与管理活动中的效能是有必然联系的,有助于预测员工的行为表现、稳定性。因此,本测验是评定应聘人员与应聘职位匹配度、揭示职员动机模式、实行有效激励政策的常用必备工具。

C.能力倾向测验,一般指用来测量从事某种职业或活动的潜在能力的评估工具,是伴随着实验心理学而发展起来的。多因素能力倾向测验选取了和社会上大多数职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六个维度进行测评,即:语言理解和组织能力、概念类比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机械推理能力。目前,这类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发现人才和员工考核的领域。

(二)基于情景的测量

D.工作样本测验,是对一个求职者未来可能面临的实际工作场景、工作内容进行抽样和模拟,然后,观察和评价其在这种与实际工作背景非常相似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绩效。我们常说的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等都是工作样本测试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中文件处理测试能够针对中高层管理者的胜任要求,考察其计划、授权、预测、决策、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特别是综合各类业务信息、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处变不惊、运筹自如的素质,因此是评价中心中最常用和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E.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指由一组应试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通过模拟团队环境,考察应试者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诊断应试者是否适合胜任某一管理职位。本测试主要能够检测应试者的组织协调、口头表达、洞察力、说服力、感染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非言语沟通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信程度、进取心、责任心、灵活性、情绪控制等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

F.结构化面试,又称标准化面试,它是指面试前就其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试题评分标准、评分方法、分数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结构化的面试方式。面试能够综合评估分析能力、仪表风度、情绪控制能力、应变能力和动机匹配性等,由于吸收了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也融合了传统的经验型面试的优点,结构化面试的测验结果比较准确和可靠。

(三)其他测评技术

G.履历分析测评,又称资历评价技术,是通过对评价者的个人背景、工作与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来判断其对未来岗位适应性的一种人才评估方法,是相对独立的一种人才评估技术。使用个人履历资料,既可以用于初审个人简历,迅速排除明显不合格的人员,也可以根据与工作要求相关性的高低,事先确定履历中各项内容的权重,把申请人各项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根据总分确定选择决策。近年来,这一方式越来越受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

H.面向高绩效管理的人事测验,从事实把握、专业知识、敏感力、分析判断力、社交技巧、情绪灵活性、主动进取、创造性等角度测量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各类素质。该测验把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按“很低”到“很高”五个等级给出评价。通常包括:管理变革测验、沟通技能测验、管理风格测验、情景技巧测验、人际敏感性测验等10项工具。

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的测评应用

(一)基本流程

至此,本文介绍了人事测评的几种主要工具,下一步就可以正式进入测评应用的环节。一般而言,根据人事测评的有关原则,测评的简化流程包括:诊断岗位素质需要、确定测评方法、实施测评、鉴定测评效果,这四个基本的步骤。

(二)应用示例

首先,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经理充当的不同角色来探讨人力资源经理在各种角色下应该具备的素质。现代企业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时胜任四种不同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战略伙伴、员工激励者和变革的推动者。结合陈万思教授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经理应该具备的胜任力或行为特征应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抗压能力等22项指标。

其次,在职能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诊断出每一项工作内容对各种素质的具体要求,包括对质和量的界定,即找出每个胜任力项目的行为特征或者内容描述,并分配相应的权重系数。

然后,按照知识、能力、个性品质三个层面对上述22项胜任力进行重新分类排序,便于寻找和确定评估相应行为特征的方法或工具。一般可以从专门的研究机构或顾问咨询公司获得相应的工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专门研制自己的'测量工具。以人力资源经理测评组合方案为例,具体示例参见附表。

最后,就可以进入到测评的实施阶段,通过具体的测量工具获得人力资源经理的评定数据,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给出综合的评价和解释。测量结束后,一般还要检查测量的效果,通过跟踪被测量者的工作绩效,对证测量的结论。

(三)结果讨论

纯粹的业绩评价方法因其先天存在的滞后性不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业务和管理需求。特别是对企业十分重要的岗位,尤其需要能准确地对该类岗位上人员的未来工作表现进行科学化预测。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重要的转变。

就目前来说,我国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的考评,通常都是由上一级的领导,有时也会配合专家,依据其主观经验和意见来定性评价。这么做固然简单、省事,但存在主观性强、准确性低、连续性差等致命弱点。而胜任力模型和人事测量的方法将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重要的转变。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人事测量工具的概念、方法和作用,并依据企业对人力资源经理岗位的实际要求,提出了基于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模型的测评组合方案。

另一方面,人事测量在现实中的应用,必定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人事测量是一门实用的学问,更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有关的感悟、经验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积累来获得的。

211 评论

姗姗爱C

举个例子,一个销售人员,他的能力素质需要逻辑思维、言语理解、数据分析等,而胜任力素质则是客户导向、结果导向、影响说服、灵活应变、积极主动等。能力素质看你能不能做,胜任力素质看你适不适合做。

243 评论

相关问答

  • 问人力资源培训师的问题

    人力资源培训师在企业内部主要从事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国家自200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认证

    o0大鹏0o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华师人力资源问答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

    哈西哈西哈西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采访人力资源师问的问题

    面试人力资源岗位会被问到的问题有: 1、请你自我介绍一下。 这个每个面试都会问到的,所以事先背熟比较好。 2、请你说一下人力资源包括几个版块? 六大版块(规划、

    冰雪皑皑 3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人力资源师胜任模型

    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是起决定作用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人力资源部门肩负着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为员工创造丰盛人生的伟大

    豆瓣酱7 5人参与回答 2024-05-16
  • 人力资源管理师胜任标准

    上岗证, 助理管理师-管理师-高级管理师这是国内的几个证。美国的SPHR

    末末很烦躁 4人参与回答 2024-05-15